7/20/2009

法學教授的生涯:無軌跡中之自我定位

回國擔任教職兩年了,原本完全沒有料到大學教職會是如此沒有軌跡可循的工作。以前在行政機關工作時,只要觀察各級主管們的工作狀況、工作目標與所需要的能力,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。但是在大學教授這個行業,至少在法律界,卻沒有這麼清楚的角色典範(role model)可以依循。

法學界的傑出先進們,雖然看起來同樣優秀,工作表現都很可觀,但是各自的發展方向其實有很大的差異。有人著重擴大自己的影響力,所以文章產量與演講等各式專業活動、研究計畫,數量都很大。同時也偏好承接可以建立新的人際連結,繼續擴張其影響層面的工作。有人則比較在意付出努力之後相對可以換取的報酬,因此會優先選擇金錢收益比較高的專業活動或是研究計畫。有人非常熱愛教學與輔導學生成長,花費非常多的心力在課程教學規劃、教材編選與教法設計改進之上。還有些人偏重學術研究,以完成有價值、有創見的學術研究為自我定位,一些學術獎項是他們的可能目標。最後這類型的法律學者又可分為兩類,多數是以國內學術社群為目標,以針砭國內法律條文、實務操作為重心,或是以國內文獻作為對話對象。另一類則是跨足國際,以國際上研究尚有不足的議題作為研究目標,與國際的學術發展及研究成果直接對話,希望能夠做出就國際而言也具有新意與學術價值的研究。

傳統上國內受到肯定的法律學者,基本上是以產量作為主要標準。但是如果一昧擁抱「量大就是美」,除了少數既博聞強記也是工作狂的學界先進,恐怕不僅不勝負荷,同時過度注重作品數量的結果,往往會導致研究品質的下降。短時間趕出來的文章,缺乏深刻的思考、沈吟與反省,其深度、通透程度、完整性與見解的精闢程度,都會受到不利影響。


目前一些著名的法律學系執行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,希望追求卓越。但是計畫考核注重數量的結果,是逼著老師們不斷舉辦研討會,在短時間內不斷地發表論文。如果觀察執行頂大計畫的法律系所可以發現,每學期每個領域幾乎都要辦理二到三場的研討會或工作坊,接待外賓也川流不息,更不要說一年數次被逼著在自己學校的研討會上急就章地發表文章。事實上舉辦研討會、安排外賓來台訪問講學,都是十分瑣碎而且耗費時間的行政事務。在此同時如果還必須在沒有充分時間進行深入研究的情況下,就被逼著一學期就多個不同的題目發表論文,不僅這些文章的具體貢獻將甚為有限,老師的時間與精力也被耗盡,同時喪失了集中心力、累積實力與研究發現,以便針對更具有價值的研究主題,做出真正突破的機會與能量。

大量的發表雖然令人欽羡,但是對於年輕學者而言,很容易迅速榨乾了先前碩博士班多年學習所累積下來的學識老本,錯過了在其教職生涯之初找到具有長遠價值的研究目標,並且打下穩固知識基礎、作好研究規劃的機會。過早的爆量,如果是出於追逐眼下的光與熱,而沒有先前足夠深厚的基礎作為支撐,未必是件好事。

由於法學教授的當法,人人不同,不僅沒有確定的軌跡,而且別人能做的不一定適合自己,因此到底要做一個怎麼樣的法學者的問題,也曾經困擾我好一陣子。尤其今後看起來家裡還是會住在台北,要不要回台北工作的問題,也是我這兩年左思右想的問題之一。不過事實上,法律學者前仆後繼,紛紛北伐回台北的時代,已經是過去式了。在台北法學重鎮任教的一位朋友也提到,他們有一次邀請幾位學者前往應徵教職,但卻都得到目前不想異動的答覆。因此也不是回台北,才代表有出息,重要的是怎麼樣的學校,才適合長遠發展。

基於出國前五年的實際工作經驗,我思考到最後還是覺得,在事業起步階段絕對要看長線,著重學術與個人生涯成長的機會與資源,不能夠只看重短線,一味求快、求便利或求成名。在一些被逼著快速匆忙發表的學校,這個目標是達不到的;能夠不被各種事務與大小發表操得疲累不堪,就很不錯了。這對於在特定領域或議題上專業能力的打造,以及研究的深化進行與成果的累積,以期在最後能夠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表現,在我看來都相當不利。

相對而言,我目前應該算是相當幸運。我們所上每年固定舉辦的全國科法研討會,不僅規模盛大(四十幾篇文章)、聽眾很多(兩天四百餘人),事務安排也相當縝密,中間休息時間還安排同學音樂演奏,非常具有品質。但是這個會議諸般行政事務,在所辦專任助理與每屆同學推舉的總召主導下,歷年來已經運作得十分良好,不太需要擔心。我作為新進老師,竟然無須主辦或協助主辦,只需協助邀稿,不能不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。

事實上相對於其他科技法律或智慧財產方面的研究所,我目前身處的交大科法,確實明顯較為注重老師們的學術專業發展,以及所上整體教學品質的提升。至於和實務界、企業界的交流關係,雖然適當地加以維持,但是不會過度強調,以免分去太多老師們發展學術專業的時間與心力。尤其近年來開始推動的指導老師與學生合作發表學術論文,對於指導老師而言,不再需要在指導學生與自行研究兩方面,雙面單兵作戰,非常有利於老師在學術研究上尋求發展與突破。對於學生而言,在學位論文寫作過程中老師可以參與更多,可以適時地給予學生指導,同學學習的機會也更多、更全面,個人覺得是相當不錯的制度。

除此之外,所上的資深老師也會分享對於學術發展的看法,包括值得研究的課題、個別研究的價值與可行的研究方法等。對於我們這些年輕學者而言,這種累積多年經驗而提出的洞見,對於我們釐清自己要走的路,也十分有幫助。

3 則留言:

YSL 提到...

只能說加油!!!!

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news/carolin101/ 提到...

最近這一段時間如果沒有你,
我的生活將會更加混亂,
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同事,
也很感動於我們一起成就一些理想的美好。

新聞台的名稱換了,
更覺得人生多了一份從容與自信,
謝謝你,
親愛的立達,
我想我的人生中,
那些晚上上完課,
大家一起去吃宵夜、
談教育和所務規劃的時光,
會是一輩子珍惜的回憶。

A-Ka 提到...

立達:
從永欽寄的通訊錄,連結到了這裡
相應於自己今年的轉換--我停止了律師工作,
進入學術界了.
正在猶豫與無知之際
你的這篇文章給了一些方向.
希望有機會能夠跟您請益
阿嘉